close

 

 

12.bmp

 

     比利時編舞家安娜德瑞莎姬爾美可(Anne Teresa De Keersmaeker1960-)於1978-80

布魯塞爾的慕達舞蹈學校l'École Mudra學習舞蹈 ,該校由法國舞蹈大師貝嘉Maurice Béjart

所創辦。姬爾美可畢業之後即到美國紐約繼續習舞,也因此接觸到當時美國正蓬勃發展的

後現代舞蹈,在其日後的舞蹈作品中可觀察到許多後現代舞蹈的動作特色和語彙。  

 

c016b2765d.jpg

 

orig-14141661.jpg

 

    姬爾美可的第一部舞作為1980年於布魯塞爾發表的《Asch》,但真正令其聲名大噪

的作品為1982年發表之《Fasefour movements to the music of Steve Reich 》,

隔年她創辦羅莎舞團(Compagnie Rosas)並推出作品《Rosas danst Rosas》,

更奠定她在歐洲舞壇舉足輕重的地位。

 

c5aada7c3c042add2f944fe38658c1e1.jpg

 

    1995年她協同布魯塞爾皇家歌劇院(Brussels' Royal Opera De Munt/La Monnaie)創辦

「表演藝術研究與訓練工作室」

Performing Arts Research and Training Studios簡稱P.A.R.T.S.),

今日活躍於當代舞蹈的優秀創作者,不少都是畢業於此校,包括西迪拉比(Sidi Larbi

Cherkaoui)、比利時終極舞團的溫凡德吉帕斯(Wim Vandekeybus)等。

 

    safe_image.jpg  

 

       除了舞蹈作品創作之外,姬爾美可也嘗試進行跨界的藝術展演,結合舞蹈與歌劇,

舞蹈與文本,以及與演員合作等等發展出舞蹈與影像、劇場、及音樂的繁複組合,

這些都使她的創作呈現多元化的面貌。

她也與電影導演彼得.格林納威(Peter Greenaway)、提耶利德梅(Thierry de May合作,

製作了許多舞蹈錄像,更進一步促使她的名聲遠播四界。 

 

ATK.JPG 

 

c5aada7c3c042add2f944fe38658c1e1.jpg  

 

    姬爾美可受到美國後現代舞蹈理念影響極深,而後現代舞蹈中極為重要的理念就是要去除「意義」[1],讓舞蹈回歸身體及表演元素本身,因此在其幾個重要舞作當中可以觀察到舞蹈中雖只使用幾個簡單的動作,但在不斷的重複、倒轉、反射的變化下將舞蹈動作堆疊而成並產生無數變化組合。

    自1983年創團至今姬爾美可舞蹈創作風格歷經幾次變化,「早年強調舞蹈與音樂的互動關係、注重純粹舞蹈動作編創,歷經探索動作、演技與劇本間關係的實驗創作,近年來重返抽象純粹的舞蹈創作[2]」。

 

rosas460.jpg  

 

    在舞蹈音樂使用上,她從古典的音樂如巴哈、莫札特,到現代如巴爾托克、貝爾格,當代如Steve Reich和比利時的Thierry de Mey。在其編創之將近40個作品中,有五個作品[3]是使用極限音樂[4]作曲家史提夫賴克(Steve Reich)的音樂。

    姬爾美可認為極限音樂可以用極少的素材達到極大的效果,而賴克的音樂有很強的節奏,它給予一個嚴格的框架,同時也給予一個極大的空間,使編舞者能在音樂的組織上建立精巧的舞蹈結構,配合極限音樂的舞蹈以簡單的動作為基礎,隨時間的延伸做無限的變化[5]

    採用過的文本包括Heiner Müller的《危險關係四重奏》和Peter Handke的《自我控訴》。1998年起她幾乎每年都有執導的歌劇作品推出,她也善用大量的劇場空間處理來豐富其作品的層次。


 

 


 

[1] 美國《戲劇評論》主編麥可柯比〈Michel Kirby〉在1975年出版的後現代舞蹈專號中,定義後現代舞蹈:「拒絕音樂性、意義、特質、情境與氛圍,他們只是單純地將服裝、燈光和道具布景當作工具來使用。後現蹈舞蹈的動作並不準備呈現出意義,他們是經由一致的決定、目標和計畫而被選擇出來的。」引用李立亨(2000)。《我的看舞隨身書》,頁87。台北:遠見。

[2]引用趙玉玲(2006)。〈極限中的無限可能-極限音樂大師賴克與機爾美可的Rain。《表演藝術》,160期,頁23

[3] 1982Fase, four movements to the music of Steve Reich 》、1997Just before 1998   Drumming 》、2001Rain》、2007Steve Reich Evening

[4]極限音樂〈 minimalism〉,音樂中的極限主義意指不斷重複最小單位的動機,而在重複的過程中,每隔一段時間便加進一點新的素材或是變化,到最後這些變化與圖中加進的新素材便會改造了音樂的原貌。引用林芳宜(2006年)。〈史蒂芬賴克與《給十八位音樂家的音樂》〉。《表演藝術》,160期,頁25。

[5] 引用林冠吾(2006)。〈快樂的海潮呼吸——姬爾美可:希望Rain可以傳遞給觀眾輕快、愉悅的感覺〉。《表演藝術》,160期,頁21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onicalin021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